針對最近的時事,和朋友有些探討。

我提到事件似乎總是在正反和(較)中立派三方攪和著。而時常意見表達或輿論、氛圍總是向著強勢而大聲的方向走,但沉默或聲音較小的不必然代表少數,各種意見都應該被重視。

友人此時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:沉默的螺旋

這個理論滿精闢的點出了大眾的心理現象,人群大多傾向是從眾的,我們的思考和見聞容易受到第一印象、接觸的媒體、甚至是同溫層思想所影響,因此去聽一下和自己立場不同的人的想法看法,似乎就更為重要了。

希望這個社會和世界能展開更多理性、多元及包容的對話。

 

以下是沉默的螺旋理論相關介紹

 

沉默的螺旋(英語:spiral of silence)是一個政治學和大眾傳播理論,由伊莉莎白·諾爾-紐曼於1974年在發表、並在1980年出版的《沉默的螺旋:輿論——我們的社會皮膚》一書中完善。

主要概念是:

如果人們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公眾中的少數派,他們將不願意傳播自己的看法;而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的看法與多數人一致,他們會勇敢的說出來。而且媒體通常會關注多數派的觀點,輕視少數派的觀點。於是少數派的聲音越來越小,多數派的聲音越來越大,形成一種螺旋式上升的模式。

沉默螺旋模式中呈現出民意動力的來源在於人類有害怕孤立的弱點,但光害怕孤立不至於影響民意的形成,主要是當個人覺察到自己對某論題的意見與環境中的強勢意見一致(或不一致時),害怕孤立這個變項才會產生作用。

從心理學的範疇來看,社會中的強勢意見越來越強,甚至比實際情形還強,弱勢意見越來越弱,甚至比實際情形還弱,這種動力運作的過程成螺旋狀。

從大眾傳播學的觀點來看,人們通常會以為大眾傳播媒介上呈現的意見就代表了多數人的想法。

 

前提假設:

1.社會將用孤立的方式來威脅那些與大多數人不一致的人,對孤立的恐懼不可抗拒。


2.對孤立的恐懼導致個人在任何時候都會試圖評估輿論氣候。


3.公眾的行為會受到民意評估的影響。


第一個假設認為社會擁有一定的權力,會用孤立的方式威脅那些不和多數人保持一致的人。第二個假設提出,人們在不斷地評估意見氣候,個體會從兩個來源獲得關於民意的信息:個人觀察和媒體。個人觀察會使用一種稱之為準統計官能的能力,若多數人發生錯誤的觀察則稱為多數無知。第三個假設是公眾的行為受到他們對民意評估的影響。公眾要麼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,要麼保持沉默。

 

重要概念:(藍色字為個人歸納,供閱讀方便)


1.準統計官能(quasi-statistical organ) -媒體訊息轉為個人認知的現象-
學者Noelle-Neumann在歷次的選舉研究中發現,人類有觀察環境中意見分配狀況的能力,稱為「準統計官能」。

當人長久處在媒體訊息之下,久而久之自然會具備一種準統計官能,也就是感知外在氛圍的能力,能夠察覺媒體所呈現的主流意見,並且這些意見會轉化為:個人對於社會主要價值的認知。不過前提是,閱聽人必須處在長時間的媒體滲透,也就是媒體訊息的暴露下,且個體間缺乏有效溝通,才會影響到態度層次,進而改變行為

 

2.多數的無知(pluralistic ignorance)-將媒體過濾過的訊息,視為多人數意見-
人們「把帶有自己傾向的感知、與媒體過濾過的感知混合為一個結論無形的整體感覺,他們覺得這個判斷來自自己的思考和經驗」。人們通常會高估自己估計意見的能力,這種對多數人意見的錯誤觀察,就稱為「多數的無知」。在沉默的螺旋中,多數的無知指的是,即使個人對於某種意見持不贊成的態度,如果大眾傳播對這種意見持贊成態度的話,個人會錯誤的以為這種贊成態度是大多數人的意見。

 

3.中堅分子(hard core)-可承擔孤立與威脅,而自我表達者-
「在沉默的螺旋旋轉過程中無視孤立的威脅的人」,被稱為中堅分子。他們是一群願意為自己的公開言論付出代價的人,這些特立獨行的人通常與主流意見有所衝突。Noelle-Neumann表示,當某個意見被多數人贊成,以至於成為常識的時候,中堅分子成為最願意公開發表意見的人,可能會導致沉默的螺旋的倒轉。

 

資料來源 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B2%89%E9%BB%98%E7%9A%84%E8%9E%BA%E6%97%8B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mb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