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己和多數人每天都在做無數的選擇,卻沒有仔細考慮所有可能的選項。然而大家似乎都對此習以為常。例如:每天上班上課所經過的路、早晨握著牙刷的手,都是經過自動選擇,它們是例行公事的重複動作,結果也大抵知道,如果你跟多數人一樣,應該也沒有多想就做出選擇,結果很容易一整天都沒考慮種種可能,甚至沒覺察到有其他可能,直到因為施工必須改道,或扭傷手必須用另一隻手刷牙。

對小事自動選擇沒什麼問題,但有可能讓你慢慢開始過著自動導航的生活,並將這種情況擴散到其他重要領域。換句話說,當面臨重大選擇時,很有可能不太容易停下來仔細反思,特別當你的馴化和依附試圖控制你時。

 

馴化 | 地球夢境裡的主要控制系統。自我們年幼起,我們因為採納他人覺得可行的信念和行為,得到他人的獎勵或懲罰。當我們因獎勵或懲罰而採納這些信念和行為時,我們可以說自己已被馴化。例:大人希望孩子吃東西,而孩子可能已感覺吃飽,大人會說多吃一點才是乖孩子,當孩子還是拒絕時,大人可能會嚴厲地責罵、或怪罪孩子浪費食物不乖,孩子會因為不想被責罵或變成不乖的孩子,而違背自己的感受,進而得到大人的鼓勵。

 

依附 | 這種行為是投入情緒或精力,將某些不屬於你的東西變成你的一部份。你可能會依附外在的物品、信念、想法,甚至你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。例:看一場球賽時,可以中立地欣賞一場好球賽,也可能因為對某一方投入太多情感,把輸球或贏球方與自己連結、導致情緒非常大的起伏。

 

與生理威脅相關的事物,確實需要自動選擇來幫助身體做出反應,好比閃過威脅和意外這類反應。對比這些故事情節,假設一個很有魅力的人走進你的房間,你的第一個念頭是「他一定不會對我這樣的人感興趣,我連試都不必試」;或當你看到一份工作職缺時,你對自己說:「我不會應徵那個職位,因為他們不可能聘用像我這樣的人。」在這些情境中,你能看到自己的馴化和依附在何處用"做對"的方式限制你的行動,讓你跟去過往潛在的信念系統,自動做出選擇和判斷。

不去認識你喜歡的人、或不應徵你嚮往的職位,跟身體的直覺行動並不相同,而是根植於「自己不夠好」的過去馴化,如果任其發展,對這個想法的依附會控制你,直到你認為自己有關的任何選擇都是錯覺。

 

自我主宰的大師培養覺察的習慣,也就是知道自己做什麼選擇,才能反應自己的真我。

 

覺察 | 你的注意力在當下、此刻聚焦於你的身體,你的心靈和你周遭環境的過程。除了注意外在世界發生什麼,同時也觀看內心有什麼正在發生,注意有哪些想法興起並追蹤它們的起源。覺察的修情勢自我修練的基石,是你了解自己的最主要方式:你的喜好、你的厭惡、你的馴化以及你的依附。也是自己跟周遭環境有意識的交流。

 

覺察自己的想法並觀看它們興起和消退,還有一個重大的益處,就是理解你不是你的想法。《克那奧義書》有段優美的篇章,這部古老的印度經典美妙地點出覺察與真我的本質:

 

它非眼睛所能看見,但眼睛因它而能看見

它非耳朵所能聽見,但耳朵因它而能聽見

它非言語所能闡明,但言語因它而能闡明

它非心靈所能思索,但心靈因它而能思索

 

當我們能透過覺察來了解自己,就能根據自己真正的偏愛做出選擇,而不是根據過往的馴化和依附來做選擇,讓你能自由地以最佳方式練習你的意志,由此進化你的個人夢境和地球夢境。其間的差別在於行動與判斷是出自於個人的自由意志/真正的喜好,或是很久以前深植心中的信念而演變成的馴化與依附,自動導航的結果是把自己真正是誰,交換成你認為自己應該是誰,其結果會使你一再陷入相同的情境(或困境),做出相同的選擇,然後好奇為什麼一切都沒改變。

 

差異可能相當微小或十分顯著,但確實--我們全部隨時都在「變」

自動導航的另一個現象,即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,你是否真的看見他們,看見那當下、此刻出現的人?或者你是否自動假設你知道這個人,結果只是看到他在你心中的形象?少了覺察,你的心會根據過去跟這個人的經驗,做出特定的假設。因此你看不見今天的他是誰,只是把基於過去共同的老舊認同,投射到他身上。如此一來,有些跟你親近的人或許正在改變或試圖改變,但你卻無法看見,因為你依附他們在你心中過去的形象。

另一種對抗馴化的方式,是我們為了徹底反抗試圖加在我們身上的信念、選擇完全不同或故意反其道而行,但這並不是自由意志,兩者其實都是自動循環、自動導航的一部粉,你沒有花時間和自己過去和好、然後看看所有可能的選項,然後決定是否有另一個你偏愛的選項。你只是單純拒絕別人關於你該如何生活的想法,並用徹底反對來加以對抗。你還是臣服於你的馴化,只是這次正好相反,你讓相反的選擇來創造你的認同,而這種選擇往往出於恐懼、而非自由與自愛。

 

選擇與行動前,先暫停一下

覺察讓我們能看清選項、自由選擇當下讓你感到最快樂的。因此在做選擇與採取行動之前,我們可以先暫停、想一下,想想你在這情況中"真正"想要的是什麼,以及自動選擇可能是什麼,這是打破自動循環的第一步。有時候答案或許會讓你嚇一跳。

當你越能夠在生活中實踐覺察,越能明晰自己真正的偏愛與渴望,對自己的意志更有自信。

 

展開大師的創造之旅

離開過往選擇的安全區不代表不會害怕,新的選擇也表示新的領域和境界,但唯有在未知領域,真正的轉化才有可能發生。

通往有意識的覺察過程,很可能偶爾重拾過往的舊習,做出自動選擇,或是選擇不符合真實自我的行動,在這些時候請對自己仁慈些,因為當你開始創造新的個人夢境時,自然會在自動回應和覺察、有條件的愛和無條件的愛、馴化和自由之間來往。儘管會有恐懼,還是做你知道為了進化必須做的選擇,完全不同於遵從恐懼的支配所做的選擇。這是不證自明的真理,但人們往往沒注意到。

 

 

 

──摘錄自《覺察真我》

 

arrow
arrow

    Amb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